昌乐融媒5月18日讯(记者 秦波 冯海滨)我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,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县、镇、村、农户“四位一体”耕地管护模式,加强补充耕地的持续利用及日常监管,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确保粮食安全。
在红河镇蔡家河村,宋洪刚等5位村民经过签字、按手印等流程后,拿到了自己的《补充耕地管护证》。
【采访】红河镇蔡家河村村民 宋洪刚
有了这个证以后,我知道这块地只能种庄稼,不能干别的,尤其是不能栽树了。现在这证上我签了字了,按了手印了,这块地我得好好管护好。
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保护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。为做好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工作,我县编制了《补充耕地管护证》,注明补充耕地地块的管护责任人、具体位置、地块面积等信息,由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有关镇街区和权属村加盖公章,地块承包人签名按手印,实现县、镇、村、农户“四位一体”管护。
【采访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整治项目科科长 孟旭东
《补充耕地管护证》就相当于给耕地地块建立户籍,让老百姓更明确自己管护的地块在哪里、面积有多大,应该怎么管。目前,昌乐县已发放《补充耕地管护证》1608个,涉及1206个地块,6060.8亩。
如今,农户是补充耕地管护的具体责任人,村委负责日常巡查,镇政府主抓宣传引导,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做好监督,“四位一体”的管护模式,落实了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,实现了补充耕地“有人管”。
【采访】红河镇党委委员、副镇长 王琦
我们村里每周一巡查,社区每月一抽查,镇上每季度一检查,层层压实责任,形成“早发现、早制止、早处理”的耕地管护快速反应机制。
【采访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 张学栋
我们将研究创新更加有效的办法,建立补充耕地全程监管机制,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宣传力度,提高老百姓对耕地保护的自觉性,让耕地用途管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