撑伞走在沥沥秋雨中,不觉又走到村小学门口。大门紧闭,锈迹斑斑的铁锁把门。望着这所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学校,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。那排红砖红瓦的教室,历经风雨依然如初;那棵历经沧桑的老梨树依旧虬枝突兀绿意盈盈;那棵苦楝已长成参天大树,碧绿流翠……
在这里,我们懵懵懂懂地成为一名一年级的新生;在这里,遇到了难忘的李淑荣老师。那时的李老师,刚刚高中毕业回村做代课教师,圆脸,五官清秀,架着一副眼镜,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,扎着两条马尾辫,像邻家大姐姐。
“来,同学们,我们从拼首字母α、o、e开始学起……”“这节课,我们学习数字1、2、3……”课堂上,老师微笑着把我们领进知识的天地。她手中的教鞭只会指向黑板上的粉笔字,从不会指向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。“下面是默写时间,我说大家写,注意不要偷看别人的啊。”“李军,你的作业本呢?”李军低着头,红着脸,双手不停地搓着破旧的衣角。老师见状不再询问,买来铅笔和本子,悄悄塞给他。那时候三分钱一支的铅笔,我们可珍贵着呢,用到手握不住了,还舍不得丢掉。
“来,同学们,我们做丢手绢的游戏。大家围成一个圈,被捉到的同学要表演节目啊。”课下,老师又成了孩子王。玩老鹰捉小鸡,她当老鹰,学生拽着衣服连成一串,欢声笑语满校园。扔沙包,踢毽子,楝树的绿荫下,我们尽情嬉戏。
春暖大地,校园的空地里便会钻出许多的野菜。李老师领着我们“寻宝”,采挖白蒿。洗干净的白蒿放入清水中烧开,加点红糖。李老师微笑地看着同学们轮流上阵,一人一碗,喝的满头冒汗。李老师还带领大家在花坛里播下一粒粒花种,几场春雨过后,幼苗破土而出。李老师指着幼苗教大家辨认:这是凤仙花,那是鸡冠花……夏天,挨挨挤挤的花坛里便开满了花朵,凤仙花开出串串小铃铛,鸡冠花也顶出了“红鸡冠”,惹到蝶舞蜂飞,同学们也把小鼻子往花朵上凑。
操场的中间是高高的旗杆,鲜红的国旗随风飘扬。黑板上,老师郑重地写下两个字:国家。她凝望着我们,充满深情地说道:“同学们,有国才有家,愿你们勤奋学习,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。”
后来听说李老师提升了学历,转为正式教师。再后来,村里学生渐少,合并学校,老师便去了外村。前几年退休后,一直生活在县城。李老师同天下所有的老师一样,教书育人,勤勤恳恳,桃李满天下。每年金秋时节,我们都相约去看望,我们永远的老师。
(作者:林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