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 

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双翅杠子头”:承载时代记忆的家乡味道-世界杯外围

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双翅杠子头”:承载时代记忆的家乡味道

来源:昌乐传媒网 日期:2021-09-12 08:48:27

昌乐融媒9月12日讯(记者 孙晓萌 左恒娟)朱刘街道北庄双翅杠子头火烧,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根据传统半发酵法制作,口感独特,面香醇厚,不管凉吃还是热烩,都能品出麦香的味道,也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回忆。  

双翅杠子头尺寸比巴掌稍大,外面有一层金黄色脆皮,因做火烧的面很硬,用手揉很费劲,需用木杠翻压,并且还在两旁割出双翅,故名“双翅杠子头”。  

【采访】非物质文化遗产双翅杠子头传承人 李为华  

这个双翅就是嘉庆元年的时候,我家里祖上在二十世的时候有个进士进京赶考,临进京赶考前,我那个姥爷跟他说,这个火烧上割上两个翅,考中高飞也别下庄户地了,就在上面割了两个翅,于是他背着这些火烧就进京赶考了,结果果然是中了,后来这个火烧就很出名了。  

李为华是双翅杠子头的传承人,他告诉记者,双翅杠子头据记载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,以前做“杠子头”只要有面就行,虽然原料很简单,但制作过程却大有学问。  

【采访】非物质文化遗产双翅杠子头传承人 李为华  

这个火烧以前手工做,揉好面,按、揉、转、压用这么多手法,一天达不到200个火烧。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面食以前的手工现在都改用半机械化,口感比以前手工的还好,现在用机器的话能缩短五倍的时间。双翅杠子头不管是手工做的还是机器做的,烤的时候翻过来翻三遍,烙硬了才能割那个翅,软了翅割不上,翻着烤,先烤这个点子它能圆起来,割双翅那个刀不能深了,也不能浅了,一个是要割两刀,三刀,一刀还割不出来。  

据李为华介绍,做好一个杠子头需要一个多小时,双翅杠子头口感紧实、有嚼劲,不加任何佐料,夏季不易变质,冬天又不觉太凉,它更有神奇的养胃功效。李为华还利用双翅杠子头的制作发面技艺,进行了其它面食的研究创新。  

【采访】非物质文化遗产双翅杠子头传承人 李为华  

我就又制作了一种发面,大一点的,还有一种小杠子头。大部分也是采用这个半发面技术,口感上比其他的火烧要好吃,今年又创新了一种叫夹心饼,因为很多孩子喜欢吃点心,点心糖分含量太高,所以我就为孩子们打造一款夹心饼,夹心饼的面营养比较高,里面加蛋也加奶,中间加上栗子馅、月饼馅料。  

传承祖上一块面,口留余香数百年。李为华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,他已经做了二十多年,对于他来说,双翅杠子头的传承意义远大于带给自己的经济效益。  

【采访】非物质文化遗产双翅杠子头传承人 李为华  

我从小就看着我父亲做的。快30岁的时候,我听昌乐城里很多老年人以前吃这个杠子头,都知道这个火烧好吃,但是现在到处找找不到,所以我就让我父亲教我开始做,到现在做了20多年了

推荐新闻

图说昌乐

头条推荐

扫二维码下载

"爱昌乐"app